近日,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在南方都市報上曝光:一些街邊加油站的油罐車竟然曾裝過我們日常炒菜的食用油。這些油罐車不僅運輸糖漿、大豆油等可食用液體,還運送煤制油等化工類液體,這一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針對這一事件,本報記者展開了深入采訪。
在這次采訪中,記者發現,即便是央企中儲糧下屬的天津分公司,也牽涉其中。對此,中儲糧集團迅速作出回應,表示將在全系統內深入開展專項大排查。對于檢查出違反規定的運輸單位和車輛,將立即終止合作,并列入“黑名單”。此外,集團要求下屬企業全面排查運輸工具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及食品安全規定。
然而,盡管中儲糧正在采取措施亡羊補牢,消費者仍對此事感到困惑和錯愕。這種化工油與食用油混裝的行為,與一般的地溝油事件有著本質的不同。即便是選擇大品牌、知名廠家,消費者也難以完全避免這種潛在的食品安全風險。這不僅關系到烹飪,更涉及到面包、薯條、烘焙、蛋糕等幾乎所有零食領域。
更令人震驚的是,食品類液體和化工液體運輸混用且不清洗,竟然已成為罐車運輸行業長期存在的公開秘密。這反映出我國“食品安全大于天”的理念還遠未實現。一些罐車殘留的化工液體,在混裝食用液體后,后果不堪設想。
記者了解到,這些不合理的商業行為背后,往往隱藏著經濟利益的驅動。為了節省清洗費用,一些運輸方在換貨過程中不清洗罐體。而對于食用液體出入庫的管理方,尤其是央企這樣的接收方,聲稱“不驗罐是因為沒辦法分辨”,這種態度令人無法接受。
盡管《食品安全法》及相關監管部門對食品運輸有規范,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出現了監管真空。食用油運輸至今尚無強制性國家標準,這為不法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當前,亟需多部門協同,運用技術手段彌補這一短板。
最后,我們要感謝曝光此事的媒體,讓我們看到了食品運輸行業存在的問題。但令人遺憾的是,多年來,行業內無人站出來揭露這一現象,而是依賴記者的線索追查。食品安全,容不得半點形式主義。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每一個環節,確保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