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7 日的廣東田徑訓練場,夕陽為跑道鍍上金邊時,36 歲的蘇炳添俯身完成最后一次起跑器調試。10 秒 38 的電子計時定格瞬間,這位中國短跑傳奇將胸前的號碼布輕輕揭下,為職業(yè)生涯最后一場百米單項比賽畫上句點。18 年前的同片場地,那個青澀少年在省級測試賽中初試鋒芒的場景,恍若昨日。
從青訓場到奧運決賽的突破
當蘇炳添在社交媒體曬出帶有歲月折痕的成績單時,數字背后是黃種人在短跑領域改寫歷史的壯闊篇章。2021 年東京奧運會半決賽的 9 秒 83,不僅將亞洲紀錄提升 0.08 秒,更成為首度闖入奧運百米決賽的東方閃電。與博爾特、科爾利等世界頂尖選手同場競技的第六名,讓五星紅旗首次飄揚在被稱為 “田徑王冠” 的百米決賽現(xiàn)場。兩年后的巴黎奧運周期,左腿髂腰肌傷病卻讓這位老將不得不暫別賽場,當他目送年輕選手們在奧運跑道沖刺時,轉身投入更為艱辛的康復訓練。
跑道上的智慧轉身
10 秒 38 的成績單上第五名的排位,恰似歲月給出的客觀注腳。今年 2 月復出首秀時,他仍能在室內 60 米賽場飚出 6 秒 65 奪冠,但百米賽道 0.2 秒的衰退幅度,揭示了身體機能不可逆的自然規(guī)律。當外界聚焦成績下滑時,這位老將已完成從 “突破者” 到 “傳承者” 的角色轉換 —— 在廣東隊接力訓練中,他細致到起跑角度、交接棒時機的指導,讓嚴海濱等年輕隊員的交接效率提升 0.1 秒。即將到來的大灣區(qū)全運會,他將帶領團隊向 38 秒 50 的賽季目標發(fā)起沖擊,這或許比個人突破更具戰(zhàn)略價值。
百米之外的廣闊天地
社交媒體上 “站好最后一班崗” 的承諾,暗含著中國田徑薪火相傳的深意。從暨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到廣東省田徑協(xié)會培訓導師,蘇炳添的身份早已突破運動員范疇。他主導研發(fā)的 “冠軍模型” 訓練體系,通過大數據解析起跑反應、步頻節(jié)奏等 18 項技術參數,正在廣東青訓基地培養(yǎng)著新一代短跑苗子。那些曾在起跑線后仰望他的少年們,如今已能在訓練中跑進 10 秒 30—— 這個曾令整個亞洲田徑界震撼的數字,正在變成中國短跑的基準線。
當蘇炳添彎腰親吻跑道時,看臺上自發(fā)聚集的百余名觀眾用掌聲編織成特殊的告別禮。百米賽道上的 18 年光陰,鐫刻著從追趕到引領的東方速度;轉身離開的背影,則指向中國田徑更具縱深的未來圖景。正如他在退役聲明中寫下的:”速度的極限或許有終點,但突破自我的勇氣永無窮盡。” 這場跨越兩代人的道別,終究是另一種形式的起跑。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