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東莞悶熱難耐,工廠流水線上的章明突然捂住胸口,豆大的汗珠順著曬黑的臉頰滾落。胸背部的劇痛像有雙無形的手在撕扯內臟,這位 38 歲的陜西漢子蜷縮在地,被工友抬進謝崗醫院時,指甲已經因過度疼痛在鐵質擔架上劃出數道白痕。
檢查室里的 CT 影像讓醫生倒吸冷氣 —— 主動脈夾層 Ⅲ 型,隨時可能破裂的血管如同埋在胸腔的定時炸彈。主治醫生盧炯斌清晰記得患者當時的眼神:”我哪有三萬塊手術費?死了就死了。” 這個在東莞打工十年、每月往老家寄四千元的中年男人,面對 60% 的死亡率沒落淚,卻在聽到手術費時突然崩潰。
心血管內科主任郭素峽接到緊急電話時,墻上的時鐘正指向凌晨兩點。電話里傳來患者原籍派出所民警的聲音,確認章明家中確有年邁父母和兩個學齡子女。監控畫面里,患者正試圖拔掉輸液針頭,白色床單上洇開一片暗紅血跡。”立即手術,錢從我賬上劃。” 郭素峽放下電話,電子轉賬憑證在手機屏幕上閃動,三萬塊手術押金數字在夜色里格外醒目。
手術臺上無影燈亮起時,介入導管室溫度顯示 22℃。盧炯斌握著導管的手卻沁出細密汗珠,毫米級的操作偏差都可能導致血管壁徹底撕裂。六個小時里,醫護團隊用覆膜支架重新構筑起生命的通道,當血壓監測儀恢復平穩波形時,窗外的晨曦正穿透消毒窗簾。
章明清醒后說的第一句話是 “給您添麻煩了”,這位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的漢子,至今不知道醫生墊付的不僅是手術費,還有兩袋維持術后血壓的特效藥。來自陜西老家的感謝信輾轉送到醫院時,信封里夾著張泛黃的全家福 —— 坐在輪椅上的父親抱著孫子,背后土墻上貼著四個孩子的獎狀。
在醫學教科書里,主動脈夾層 Ⅲ 型的治療指南有詳細的手術流程,卻未曾記載這樣的醫患故事。當盧炯斌在病例討論會上展示手術影像時,投影儀里跳動的血管造影仿佛在訴說著比醫學更深刻的命題:三萬塊對于醫生是半年的積蓄,對于患者是五畝地的收成,而對于兩個家庭,卻是重新接續的生命紐帶。這串數字背后,站著用聽診器傾聽人間疾苦的醫者,也立著始終相信善意能跨越生死線的普通人。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