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近日,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醫學倫理分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重要的文件,我們來聊聊這份文件。《指引》的出臺旨在規范哪方面的研究行為?能否簡要介紹一下?
嘉賓:是的,根據科學技術部官網的消息,這份文件名為《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倫理指引》,主要為了規范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的行為,推動這一領域健康地發展。
主持人:那么,《指引》中提到了基因組編輯技術的一些應用和潛在風險,您能詳細解釋一下嗎?
嘉賓:當然。《指引》指出,基因組編輯技術發展迅速,已經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遺傳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了新的方法。但這項技術涉及對人類遺傳物質的改變,其風險難以預測,不僅關系到個體的尊嚴和福祉,也可能帶來一系列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主持人:關于開展基因組編輯研究的具體要求,《指引》有哪些重點信息?
嘉賓:根據《指引》,開展這項研究應堅持科學標準和專業規范,確保研究設計的高質量,同時采取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并進行全過程的風險監測。此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優先考慮醫療新技術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而不僅僅是市場因素。研究還應公開透明,建立合理的利益相關方和社會公眾參與機制。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加強信息共享,提高研究質量。
主持人:對于生殖細胞和胚胎的基因組編輯,《指引》有何特別規定?
嘉賓:《指引》明確指出,對生殖細胞、受精卵或人胚進行基因組編輯研究時,嚴禁將編輯后的細胞用于妊娠及生育。同時,涉及人胚和胎兒體細胞的基因組編輯研究,必須審慎考慮可能造成可遺傳變異的風險,尤其是在胚胎發育早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