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報獨家報道了一起“運輸罐車運完煤制油后未清洗直接混運食用油”的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此,我們專訪了相關專家和企業,以深入了解食品安全保障的問題。
在報道中,我們注意到,7月6日,中儲糧集團在其官方微博發布聲明,表示從7月5日開始在全系統開展專項大排查,對違反相關規定的運輸單位和承運車輛依法終止運輸合作。這一舉措是對新京報刊發的調查報道的積極響應。
然而,專家指出,要想真正做好食品安全保障,顯然不能僅依靠企業自我檢視。針對此事件,新京報記者蘇士儀表示,前置監管工作和預防把關是更為關鍵的環節。
“食用油的生產、運輸、銷售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隱患,影響公眾健康。”蘇士儀說。
此次罐車運輸油罐混用問題,暴露了運輸環節監管的缺失。蘇士儀指出,涉事企業在運輸食用油過程中,不僅未做到“專車專運”,甚至在罐車運完化工液體后,連基本的清洗工作都未嚴格執行。
針對這一問題,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規定。食品安全法要求,“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應當安全、無害,保持清潔,防止食品污染”。蘇士儀認為,企業應持續做好員工培訓,提升法律和安全意識,確保法律法規的常態化落實。
中儲糧集團在聲明中表示,對于檢查發現的違規行為,將依法終止運輸合作,并列入“黑名單”。這些措施得到了公眾的認可。蘇士儀強調,除了監管部門的嚴格執法外,企業也應主動承擔起保障食品安全的社會責任。
在此次事件之后,如何通過提升工作透明度,隨時接受公眾檢視,成為當務之急。蘇士儀表示,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守護好公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