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2025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明確從2025年1月1日起,全國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總體上調2%。這標志著我國養老金實現連續21年增長,但2%的漲幅創下歷史新低,迅速引發社會各界廣泛討論。

根據通知精神,本次調整覆蓋2024年底前已辦理退休手續并領取養老金的人員,調整幅度參照2024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水平的2%確定。財政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為3280元,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月達4850元。按此計算,前者月增約65.6元,后者增加97元。這種比例調整方式使得原本存在的待遇差距在絕對值上進一步擴大——月養老金8000元者可獲160元增幅,而2000元退休人員僅增加40元。

這種差異源于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歷史沿革。2014年啟動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雖實現制度并軌,但實際待遇仍存在明顯差距。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專家指出,當前調整機制在保障購買力同時,也需要逐步向低收入群體傾斜。值得注意的是,本次2%的漲幅與當前2.3%的CPI漲幅基本匹配,顯示出政策制定者對于物價變動因素的充分考慮。

圍繞養老金調整的爭議遠不止于此。社交媒體上”五六十歲應該繼續奮斗”的觀點引發激烈辯論,折射出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結構性矛盾。中國社科院《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預測,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余或將在2028年后出現缺口。但調查顯示,我國60-65歲城鎮老年人實際就業率僅為18.7%,且多集中在專業技術崗位和靈活就業領域。專家認為,簡單延長工作年限并非解決養老金壓力的最佳路徑。
差異化調整方案成為近期討論焦點。有專家建議企業退休人員上調8%,機關事業單位僅上調2%,以期縮小待遇差距。按此推算,兩類人員養老金比例可從1.9:1縮小至1.8:1。但反對者指出,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同樣面臨通脹壓力,若調整幅度低于CPI漲幅,將導致實際收入下降。財政部數據顯示,2024年中央財政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貼達5890億元,差異化調整可能額外增加約1100億元財政負擔。
國際經驗為我國改革提供有益借鑒。德國推行漸進式退休年齡調整,日本建立”在崗老年人才庫”并配套稅收優惠。國內已有地區開展試點,如江蘇2023年采用”定額+掛鉤+傾斜”組合模式,對月養老金低于2500元群體額外增加3%。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建議,未來可考慮設置養老金調整封頂線,對高待遇群體采用遞減式調整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