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鍋行業里,提到“呷哺呷哺”,這個名字仿佛就是一首悅耳的旋律,曾經以其獨特的吧臺式小火鍋模式刷新了人們對火鍋消費的傳統認知。然而,最近一則“呷哺呷哺創始人回應3年虧損8億”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面對外界的疑惑和行業的熱議,呷哺呷哺的創始人究竟有何回應?虧損背后的深層原因又是什么?為此,我們特地進行了采訪,試圖揭開這一事件的真相。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餐飲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尤其是火鍋業態,由于依賴線下聚餐,受到了嚴格防疫措施和消費者就餐意愿下降的雙重打擊。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餐飲業零售額同比大幅下降16.6%,呷哺呷哺也不例外,門店客流量和營收急劇下滑。
除了疫情的影響,呷哺呷哺還承受著快速擴張帶來的成本壓力。近年來,為了搶占更多市場份額,呷哺呷哺大規模擴張,但隨之而來的租金、人力、原材料等成本上漲,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這些成本成為企業沉重的負擔。據統計,三年間僅租金一項就吞噬了近兩億元利潤。
品牌升級轉型的陣痛也是虧損的重要原因。呷哺呷哺近年來積極尋求品牌升級,推出高端子品牌“湊湊”,并對店面進行改造。然而,品牌轉型并非一蹴而就,巨大的投入和消費者認知的滯后,都給盈利帶來了不確定性。
面對這些挑戰,呷哺呷哺創始人坦言:“我們深知,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堅守產品品質和服務質量始終是企業的生命線?!彼麖娬{,即便在虧損壓力下,呷哺呷哺也沒有降低食材標準,而是加強供應鏈的整合優化。
談及未來發展策略,創始人透露,呷哺呷哺正在加速數字化轉型,通過線上訂餐、外賣配送、會員系統等多渠道服務,適應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同時,企業將利用大數據分析,精準把握消費者需求,實現產品與服務的個性化定制。
針對門店擴張速度的質疑,創始人表示,呷哺呷哺將對現有門店進行評估,關閉效益不佳的店面,調整開店策略,聚焦核心商圈和潛力區域,提升單店盈利能力。
盡管虧損嚴重,但呷哺呷哺并未失去信心。創始人堅信,隨著疫情形勢的穩定和內部改革的推進,企業有望實現扭虧為盈。然而,市場的挑戰依然嚴峻,呷哺呷哺能否成功翻盤,還需市場和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