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紹興諸暨的一位女士在睡覺時感到臉部癢,隨手拍了一下后,面部出現了大片紅色斑塊和水皰。經過診斷,原來這位女士拍到了隱翅蟲。
據皮膚科醫生駱金隆介紹,這種昆蟲并非蚊子,而是名為隱翅蟲的有毒昆蟲。其身體由黃黑相間的部分組成,看起來像螞蟻般有翅膀,每年的6月至9月都會大量出現。
隱翅蟲有很強的腐蝕性和毒性,因此也被稱作“飛行的硫酸”。當人接觸隱翅蟲的毒液后,初期會出現點狀、條狀、片狀的紅腫,感覺癢或疼痛,時間一長則可能出現透明水皰,并有可能引發膿皰甚至局部壞死變黑。
有不少網友曾中過招,駱金隆提醒大家要提高警惕,發現身上有隱翅蟲要及時采取措施。如果被咬傷,首先要用肥皂清洗并涂抹碘伏進行消毒,觀察情況后再決定是否就醫;如果傷口發生糜爛或細菌感染,則應及時去醫院皮膚科就診。
此外,出現疑似隱翅蟲皮炎的癥狀,應及時就醫,切勿自行涂藥膏或用手去抓撓患處,以免加重病情。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更好地預防和應對這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