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取消公攤的話題再度引發熱議。據悉,今年五一期間,廣東省肇慶市在售樓盤一律按套內面積計價,引起了廣泛關注。
事實上,買房不再計算公攤面積的消息早已屢見不鮮,早在2022年的青島,就有新聞報道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產得房率僅為60%,引發了公眾對該話題的關注。盡管如此,真正將公攤面積從房產面積中去除的城市屈指可數。
所謂“套內面積”,是指房產銷售中的一種計價方式,其具體定義因地區而異。例如,重慶市則采用的是套內建筑面積計價,即建筑面積與公攤面積之間的差額。在這里,“套內建筑面積”指的是包括套內使用面積、套內墻體面積和陽臺面積在內的總和,但在產權證上并未明確標注套內使用面積。
這樣的解釋可能較為復雜,但對于普通的購房人來說,他們最擔心的問題是如何在購買期房時了解哪些公攤面積屬于自己的范圍。由于許多購房者無法得知哪些公攤面積會歸自己所有,而一些被挪用于商業用途的公攤面積可能會導致原本屬于業主的利益受損。
然而,市民認為取消公攤面積會直接影響房價的看法是錯誤的,因為這種變化只會影響到房屋的銷售面積,并不會對房價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此外,一些開發商傾向于增大公攤面積,通過這種方式來降低售價,以此吸引消費者。因此,有觀點提出,應當全面取消公攤面積或制定相關政策,確保房屋得房率不低于一定標準。
在我看來,取消公攤面積的最大優勢在于能讓購房者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獲得的價值,從而最大程度減少房地產交易中的糾紛。這正是為何重慶和肇慶等地開展試點的原因之一。房價上漲和公攤面積無關緊要,真正影響房價的關鍵因素還是供需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