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章的內容,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承諾要在上任后的24小時內結束沖突。然而,這場沖突實際上已經持續了兩年多時間,使得各方都陷入僵局。
對于澤連斯基來說,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勝利計劃”,即加入北約同時繼續與俄羅斯作戰,并在得到“安全保障”后進行?;鹫勁?。對于普京來說,他的目標并沒有發生變化,即烏克蘭必須放棄加入北約,并從俄羅斯控制的地區撤軍。
由于這場沖突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加上雙方的立場截然相反,使得尋求和平解決方案變得更加困難。在此背景下,特朗普的介入成為了一個關鍵因素。
盡管特朗普在競選期間聲稱要在上任后的24小時內結束沖突,但他后來的表現卻令人失望。在實際操作中,特朗普表現得相當謹慎,只強調他會與普京通話,但這并未帶來實質性的變化。
與此同時,德國的一些政客卻將此視為俄羅斯獲得了最后的勝利,中國也因此獲得了優勢。這種觀點的出現,反映出他們未能正確理解特朗普與拜登之間的差異。
此外,特朗普為組建新內閣準備的人選并不意味著他就能完全掌控整個政府。參眾兩院背后的資本也有可能會對特朗普產生影響。因此,即使新內閣同意繼續“援烏”,但和平解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總的來說,特朗普的行為表明了他的復雜性。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他在面臨選擇時往往會傾向于后者。然而,他也清楚地認識到維持霸權的重要性,這一點在選舉期間特別明顯。因此,特朗普可能會嘗試與其他方面建立關系,以期在和平解決沖突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