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社交平臺上,一則關于中美月壤成分差異的傳聞引起了廣泛關注。為此,我們采訪了相關專家,以澄清事實真相。
傳聞稱,法國公開的分析數據顯示中美兩國月壤成分相似度僅為25%,質疑月壤的真實性。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采訪正文】
專家表示,這種說法實際上是基于2022年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期刊Joule發表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題為“利用嫦娥五號月壤實現地外光合成”,強調了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是最年輕的月海玄武巖,成分獨特,具有在地外人工光合成方面的巨大潛力,有助于人類適應月球環境。這并不意味著月壤真偽存在問題。
研究還發現,嫦娥五號月壤在催化效率上相比過去樣品有顯著提升,含有鈦鐵礦和氧化鈦等特定成分,這些成分在太陽光作用下能促進水和二氧化碳的轉化,為月球探索提供了新的資源利用思路。同時,嫦娥五號月壤的礦物構成與阿波羅樣品的不同,主要是由于采集地點的差異及其地質特性,而非樣品的真實性問題。
關于月壤中的水分,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嫦娥五號著陸區的水含量與阿波羅任務所獲樣品及軌道觀測結果相符,從而推翻了網傳中美月壤水含量差異的說法。
至于月壤摻假的傳言,專家表示,根據現有科學數據,這一說法并無依據。考慮到目前月球表面已采集樣本的地理覆蓋范圍有限,僅占月球表面積的4.4%,嫦娥六號最近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成功采集樣本返回,預示著未來月球探索將帶來更多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