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開來,北約瞄準亞洲及大洋洲進行戰略布局。這個舉動引發了廣泛關注,為什么一個以北大西洋為中心的聯盟要將目光投向亞太及大洋洲?這一舉措預示著怎樣的“亞太版”北約藍圖即將形成?
自2018年以來,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紛紛成為北約峰會的常客。實際上,北約東擴已經深入到了亞太地區,特別是在冷戰結束后,北約的影響更是不斷擴大。
紐蘭提出的“全球伙伴關系”倡議,試圖和日韓澳新建立類似于北約成員國的合作框架,從而加強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此后,北約與其周邊國家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并在2023年進一步深化合作模式。印度同樣加入其網絡防御體系,進一步表明北約對亞太的滲透與探索。
至于“亞太版小北約”的說法,事實上,它是指北約正在“印太”區域進行的一系列東擴行動。無論是歐洲的核心力量,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印太”沿線國家,其背后都是美國的全球戰略目標,即在維持歐洲利益的同時,強化在太平洋地區的存在感。
回顧歷史,北約東擴已經逐漸減少了俄羅斯在海權方面的威脅,這一邏輯或許也正在影響中國的海上行為。通過海上力量的部署和聯盟的構建,北約的目標是壓縮中國的海上活動空間,甚至威脅其海上通道安全。
在此背景下,面對即將到來的北約峰會,美國需要構建一個統一對外威脅的形象,以回應俄烏沖突及其可能對“印太”局勢的影響。同時,中國堅持的和平發展道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各方都期待看到一個更加公正與和平的世界。
北約對中國威脅論的誤讀和挑戰并沒有阻止中國走自己的道路,相反,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理解并支持中國的外交政策。在未來,北約將會如何看待亞洲乃至整個“印太”地區的競爭格局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