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位女店主在網上銷售襪子時,遭遇了一位買家的不誠信行為。這位買家利用兩個相似地址購買了兩盒襪子,但在退回時,每個盒子里卻只剩下一雙。女店主深感被薅羊毛,占小便宜的行為讓她忍無可忍。在電話溝通無效后,她決定親自駕車千里,尋找這位買家,以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采訪中,女店主透露,她首先向當地派出所報警,并在民警和村主任的協助下,找到了這位29歲的買家。面對女店主堅定的態度,買家最終同意退還襪子,并賠償了女店主3500元的損失。
“買多退少”的現象在網購中并不少見。一些消費者利用“無理由退款”等政策漏洞,尤其是在平臺推出“僅退款”功能后,惡意操作導致商家遭受不小的損失。今年初,廣東中山法院就審理了一起類似案件,判令惡意退款的消費者退還貨款并賠償商家費用。
專家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惡意“買多退少”或“僅退款”行為違反了誠信原則。商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如果造成名譽損害,消費者還需承擔更多責任,嚴重者甚至可能面臨刑事責任。
盡管法律有相關規定,但商家維權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如平臺政策的限制、證據收集的困難、訴訟成本高等。女店主的千里維權實屬不易。
這一事件也給網購平臺敲響了警鐘。平臺應確保買賣機制的公平性,避免因機制漏洞造成損失,破壞公平交易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