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獨家專訪中,商務部研究院的研究員白明向《中國日報》透露,如果在即將實施的反補貼稅措施生效前,中歐未能就在華加征關稅問題達成一致,中國可能采取反制行動。白明指出,雖然中歐間的貿易失衡不像中美那樣顯著,但中國擁有豐富的反制手段,他建議歐盟需謹慎考慮。
對于中歐電動車貿易糾紛可能的發展趨勢,白明預測將呈現兩種情景。其一是貿易戰模式,中國將進行反擊,他強調:“中國市場為歐洲汽車制造商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若中國采取反制措施,后果將由誰來承擔顯而易見。畢竟,汽車并非像芯片那樣不可或缺。”
另一種可能性是重蹈光伏產業的“雙限”覆轍。此前,中歐通過協商,以限制價格和數量的方式解決光伏產品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爭端。然而,白明認為,鑒于目前歐洲公眾對中國的看法有所變化,以及本次爭議焦點在于關稅而非“雙反”,重現“雙限”解決方案的可能性較低。
白明進一步說明,歐盟聲稱對華電動車征稅基于中國車企獲取不正當補貼,但他指出,全球都在倡導綠色能源發展,包括歐盟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對此類項目提供補貼。此外,歐盟時常批評其他國家在環保領域的投入不足,同時卻以減少碳排放為由,威脅對多國商品征收“碳關稅”。
他質疑:“對華出口,碳排放過高不行,過低亦不可,究竟怎樣才符合標準?歐盟一直提倡節能減碳,為何當自身利益受影響時,立場就發生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