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名叫小杰的觀眾計劃觀賞電影《抓娃娃》,然而,在在線購票平臺中,他發現該影片的第一排角落的座位售價僅為20.9元,而其余座位價格卻飆升至四五十元,這讓小杰感到了被“套路”的感覺。此外,社交網絡上也有人對于影院座位分級收費的做法表達了困惑。
近年來,一些電影院在其官方網站上普遍實行了座位分類定價策略。通過提供低廉的價格來吸引顧客點擊,實際上,低價位的座位數量較少,而且這些座位的位置通常較差,大多數座位的價格較高,價格差可以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例如,有些電影的票價,位于第一排最角落的座位僅售20.9元,而其他座位價格高達53.9元,價格差距達到了33元。
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內的一些著名電影院如萬達、博納、萬象、保利的某些分支都采用了一種階梯式分區定價模式。然而,即使同一品牌的不同電影院在售票政策上有一定的差異,有的影院并沒有分區,所有的座位價格都是相同的;而有的雖設置了分區,但是整個影院只有一個統一的價格。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較大的價格差可能會對消費者的觀影體驗產生負面影響,但低票價作為營銷手段非常普遍,盡管并不是所有影院都會設置這樣的價格梯度。部分消費者在購買低價票后會選擇坐在更貴的優質位置,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人不多的時候,但這會對高價位票的擁有者不公平。
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的楊保全律師表示,座位分類定價屬于市場競爭行為,關鍵是信息公開和誠實守信。電影院應該清楚地告知價格差異,否則可能面臨投訴或者法律訴訟的風險。至于是否允許更換座位的行為,如果電影院沒有明確規定不允許的話,那么就不算是違法行為,更多的是道德層面的問題。
分區定價策略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滿足不同類型的觀影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收益。目前,中國電影票價的整體趨勢正在上升,分區定價理論上能夠增加影院的收入,但如果今年電影市場的表現不佳,這意味著這一策略對票房提升的作用可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