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自9月9日復會后特意在本周開辟了所謂的“中國周”,密集表決多項與中國有關的法案,可謂“反華之風”勁吹。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于由得克薩斯州共和黨籍眾議員蘭斯·古登(Lance Gooden)發起的一項法案,已在眾議院以237票對180票順利通過。
此法案名為“中國行動倡議重啟法案”(Chinese Initiative Restart Act),其主要內容是在美國司法部之下重啟一項為期6年的類似“中國行動計劃”的新計劃,旨在遏制對美國知識產權和學術機構的間諜活動,并制定一套針對實驗室和大學研究人員的執法策略。這一法案不僅得到了共和黨和部分民主黨代表的支持,而且由于眾議院的通過率高達98%,因此被認為勢不可擋。
事實上,自9月9日以來,已經有大約24項針對中國經濟、政治和科技領域的法案在眾議院獲得通過,其中包括古登的法案。這些法案大多由共和黨主導,但最終需要得到三分之二多數票才能通過。通過的法案還需獲得參議院批準,才能進入總統手中。
古登此次提出的這項法案之所以能如此受到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被視為恢復特朗普政府時期的“中國行動計劃”。自2018年起,這個計劃要求各地區的司法部門每年至少提出一至兩起針對中國的訴訟,以防止中國“從美國竊取信息”。
然而,自特朗普政府結束該計劃以來,美國司法部一直在否認存在“中國學術間諜”現象,并且表示該計劃實際上并沒有產生任何實質性的效果。此外,還有更多的證據顯示,美國政府的調查可能存在著嚴重的偏頗和不當。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古登提案通過的同時,白宮已經公開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態度。他們認為該法案將會削弱司法部調查和起訴此類犯罪活動的能力,包括使得司法部更難獲得受害者和證人的合作。
去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發布的報告也證實了“中國行動計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迫使大量的美國華裔科學家感到不安全和擔心自己的工作受到威脅。此外,還有多位美國學者和教授在“中國行動計劃”下遭遇過指控甚至被起訴的情況。
雖然一些學者和專家呼吁加強對美國科研環境的關注,但是這些法案依然受到了美國政界的廣泛歡迎。正如古登所說,這項法案旨在重新啟動“中國行動計劃”,從而加強美國對中國經濟的監控和打擊。
然而,這些法案也引發了公眾和政治家們的擔憂。如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就批評稱,這些法案體現了“新麥卡錫主義”,并指責它們造成了對無辜亞裔美國科學家的種族定性和迫害。
此外,還有一些人認為,這些法案本質上是對中國和全球科技創新能力的一種壓制和扼殺。中國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政府的做法讓優秀人才望而卻步,使美國失去了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
盡管存在各種爭議和質疑,但古登的提案仍然成功通過了眾議院的投票。未來,這一法案能否在參議院獲得通過,以及是否能夠真正實現遏制對中國知識產權和學術機構的間諜活動,仍然是一個未知數。